明代末年,宫廷接连发生的三大案(梃击案、红丸案和移宫案)与神宗、光宗、熹宗祖孙三人密切相关,也和朝廷派系斗争紧紧纠缠在一起。
明神宗朱翊钧(1563年9月4日-1620年8月18日),明朝第十三位皇帝,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
明光宗朱常洛(1582年8月28日~1620年9月26日),明朝第十四位皇帝,在位29天,明神宗朱翊钧长子
明熹宗朱由校(1605年12月23日-1627年9月30日),明朝第十五位皇帝,明光宗朱常洛长子,有名的木工匠皇帝
三案成为明末政坛关键,各种势力纷纷介入,案件无法正常审理,因此变得扑朔迷离。
著名的“红丸案”便是其中之一。
药死明光宗的红丸案
泰昌元年,也就是公元1620年8月29日,在乾清宫,明光宗召见辅臣方从哲等13位文武大臣。
方从哲,字中涵,明万历、泰昌朝内阁首辅
诸臣向皇帝请安过后,皇帝开始询问册立皇太子之事。
方从哲说:“应当提前册立皇太子的日期,完成贺礼,皇上也就心安了。”
光宗又让皇长子出来见大家,看着他对大家说:“你们日后辅佐他,务必使他成为历史上尧舜那样的圣帝贤君,朕也就心安了。”
明光宗皇长子朱由校
方从哲等人还想说什么,光宗却开始问道:“寿宫修没修好?”。
寿宫是明光宗继位后下令修建的神祠墓地,由于他继位时间确实太短,不到一个月,根本来不及修建。
方从哲等人自然诺诺连声。
光宗仍然叮咛不止,反反复复,语无伦次,最后上气不接下气地哭泣着说:“朕已经自知病重,难以康复,或者不久于人世。”
说到这里,已是气息奄奄,用颤抖的手勉强挥了一下,让众臣退朝,独留方从哲。
光宗问方从哲道:“有鸿鹄寺官要进药吗?人在哪儿呀?”
鸿鹄寺官是执掌礼仪的官职。
方从哲回答说:“鸿鹄寺宰李可灼,说他有仙丹妙药,臣下不敢轻信。”
鸿鹄寺宰李可灼
光宗听后,命宫中侍人立即传唤李可灼到御前,给皇帝看病诊脉。
明光宗传唤李可灼,让其给自己看病诊脉
李可灼谈到发病的原因以及医治的方法时,光宗非常高兴,命令进药,让诸臣出去,并令李可灼和御医们研究如何用药,一直定不下来,辅臣刘一燝[zhǔ]说:我有两乡人同用此丸,一个失效,一个有效,此药并非十全十美。”
刘一燝(1567年-1635年),字季晦,历经明神宗、明光宗、明熹宗、明思宗四朝,熹宗朝初期内阁首辅
礼部官员孙如游说:“这药有用与否,关系极大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
孙如游(1549年~1625年),字景文,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进士,累官礼部右侍郎。明光宗即位后,任礼部尚书
没过多久,又有一位老奶妈来到御前,向皇帝问安。
光宗心中更是迫切,催促众人配药,诸臣又回到御前,李可灼将药物调好,由执掌御药房的崔文升呈到面前,光宗从前喝汤都喘,现在服了李可灼的药,就不再气喘了。
崔文升,明朝宦官。原为明朝万历皇帝郑贵妃的内侍,光宗朱常洛即位后,升司礼监秉笔,掌御药房
光宗反复地称道李可灼忠心可鉴。
诸臣在宫门外等候。
约一个时辰过后,有宫中内侍急报说:“圣上服药后,四肢温暖,想进饮食。”
诸臣欢呼雀跃,退出宫外。李可灼和御医们留在宫内。
到了傍晚,方从哲放心不下,又到宫门候安,正遇见李可灼出来,急忙打听消息。
李可灼回答说:“服了红丸药,皇上感觉舒畅,又怕药力过劲,如果效果好的话,想要再给服一丸,圣体就能康复了。”
诸医官认为不宜吃得太急。
当皇上催促进药非常急迫,众人难违圣命。
众臣即问服药后的效果如何,李可灼说:“圣上服后,和前一粒一样感觉安稳舒适。”
方从哲等人才放心离开。
谁曾想次日早晨,宫中紧急传出圣旨,召集群臣速奔宫中。
但是当群臣将要跑入宫中时,就听传来一片悲哀哭号之声,明光宗已在早晨归天了。
这是明泰昌元年,也就是公元1620年九月初一日。
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,满朝舆论哗然,在感到惊愕的同时,人们联想到皇帝驾崩前后的遭遇,不约而同地都把疑点转到了郑贵妃身上。
郑贵妃,恭恪惠荣和靖皇贵妃郑氏(1565年—1630年),明神宗朱翊钧的皇贵妃,明恭宗(即福恭王)朱常洵之母
郑贵妃给太子献美女,指示崔文升进药,大家有目共睹,但李可灼是否受她指使,却没有实据。
郑贵妃给太子献美女,指示崔文升送药,虽无证据,但众人心知肚明的幕后BOSS
本来,光宗当时已病入膏肓,难以治愈,但因为吃了江湖怪药,事情就变得不简单了。
最后,此案不但追查到郑贵妃,而且方从哲也被迫辞职,李可灼被充军,崔文升被贬。
但究竟幕后有主使吗?
如果有,到底是谁?成了悬而未决的疑案。
当然,在红丸案中最倒霉的就是明光宗朱常洛了,苦熬39年换来29天的皇帝位子,可悲,可叹。
苦熬39年换来29天帝位的明光宗朱常洛